昨天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全球主题定为“手拉手共倡多样美食,聚合力同创美好未来”。作为人口大国和农业生产大国,中国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并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为施工图,目标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1000亿斤以上,用持续跃升的“中国粮”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中国方案”。
产能夯实与科技驱动
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
202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站上1.41万亿斤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提前兑现《“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1.4万亿斤”目标。
增量背后,政策与科技形成“双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表示,我国基本构建了“三位一体”粮食安全保障机制。一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为核心;二是粮食储备调控体系,既有中央储备,也有地方储备,以应对突发事件、维护市场稳定为重点;三是全球农产品供应链,有效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保障每个人都能够吃饱饭、吃好饭,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央连续提高小麦、早籼稻最低收购价,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全覆盖,让种粮收益“稳”字当头,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17.90亿亩粮食播种面积、10.86亿亩耕地灌溉面积、累计超10亿亩高标准农田,把“藏粮于地”真正落到每一寸耕土。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超过96%,高性能精量播种机、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玉米精准调控、小麦“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大面积落地,农业科技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强劲动力。2024年,全国粮食单产394.7公斤/亩,比“十三五”末提高了12.5公斤,单产对我国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超过60%。
其中,玉米粮食的单产提升为粮食增产贡献了最大的增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研究员介绍:玉米属高产作物,近20年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约65%;除口粮外,尚兼具饲料、深加工等多重用途,战略潜力显著。其团队首创“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在全国累计推广1.5亿亩,其中5.4万余亩实现“吨半田”水平的重大突破。2025年,伊犁州200万亩玉米规模化生产区平均亩产达1209.1公斤,创全球范围内玉米两百万亩高产纪录。
全链条减损与高效流通
让“每一粒粮食”物尽其用
粮食从田间到餐桌,每一环节的损耗都是隐形“减产”。中国把节粮减损作为“无形良田”来建设,保障措施贯通收储、加工、运输、消费各个环节。
➢ 收割端:持续降低粮食机收损失,2024年我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机收损失率分别为0.93%、1.76%和2.06%,比2021年降低1~2个百分点,3年共减少粮食损失500亿斤以上;
➢ 仓储端: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过7.3亿吨,具备低温准低温储藏能力仓容达到2.2亿吨,粮库储粮周期内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农户储粮的损失率是3%,比10年前降低5个百分点;
➢ 运输端:损失率降低至0.8‰;
➢ 粮食加工端:损失率降低至0.8%,“适度加工小麦粉及大宗面制品产业化升级关键技术装备与应用”“速冻面米食品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及其产业化”“发酵饲料产业化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等涉及粮油食品加工、饲料开发利用等领域的技术成果,有效提高粮油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粮食减损、降耗。
树立“大食物观”
从“粮食安全”走向“食物安全
”面对水土资源硬约束,中国以“大食物观”拓展供给边界,打破水土资源的刚性约束,建立多元供给的生产体系,向草原要肉奶、向森林要油料、向江河湖海要蛋白、向设施农业要果蔬,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的食物链,多空间协同把“粮食安全”放大为“食物安全”,满足人民群众“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的舌尖需求。
中国广东省徐闻县和安镇沿海养殖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更是永恒课题。从1.4万亿斤到下一个千亿斤,须用“中国粮用中国种、中国技保中国粮”,才能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更健康,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可持续的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