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一头连着市场秩序,一头系着民生福祉,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十四五”期间,南昌市市场监管系统坚决扛起省会城市责任使命,锚定“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紧扣“一枢纽四中心”建设大局,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求实效,在质量提升行动上见真章,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出实招,在民生安全监管上动真格,用实打实的成效书写了市场监管领域的省会答卷。
强创新之翼 知识产权再赋能
走进江西佳时特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的“5G+智慧车间”,自动化生产图景尽显科技感。该公司自主研发的“S7系列高精密五轴数控机床”,曾打破“瓦森纳协议”技术封锁、填补国内空白,而这一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南昌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助力。
“保护中心围绕核心技术为我们成功布局5件高价值发明专利,支撑该产品斩获2023年度江西省十大创新成果、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佳时特相关负责人说。
“十四五”以来,南昌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持续深化“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一方面,开展南昌市生物医药产业专利导航、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关键技术人才专利导航等14个政府决策类专利导航项目,为39家重点企业提供专利微导航分析;另一方面,将知识产权服务前置至“双招双引”环节,已助力北京、上海、广州等地30余家企业或研发中心落户南昌,形成“以知识产权引项目、以服务生态留企业”的良性循环。
在创新引领上,更是成果亮眼。“十四五”以来,全市新增81543件授权专利(含20580件发明专利),较“十三五”分别增长34.03%、234.69%;截至目前,有效发明专利25245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40.33件、高价值发明专利13件,各项数据均居全省首位。此外,全市累计拥有36项中国专利奖、20项江西省专利奖,有效注册商标达207435件(占全省20.58%),中国驰名商标31件,数量领跑全省。
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同样多点突破。南昌搭建“政银企”平台推进质押融资,新增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76.86亿元,较“十三五”增长5.23倍;与人保财险等机构合作推出知识产权保险,累计为22家企业378件专利提供1807.94万元风险保障;发行全国首单“银行保函”增信知识产权证券化ABN(规模2.15亿元),定向扶持16家科技型企业。同时,全市累计转让、许可专利21376次,较“十三五”增长95.46%。
保护体系的完善,为创新发展筑牢屏障。南昌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化解“三调联动”机制,联合法院、检察院等单位形成协同保护合力,成立南昌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知识产权法庭第一巡回审判庭、知识产权仲裁中心等机构;南昌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出台全省首个《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管理办法》,在7个县区设立11个保护工作站,打通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此外,南昌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批第三批国家级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先后在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北美建立了海外知识产权工作站,支持和指导“走出去”企业做好海外知识产权保护。
固发展之基 质量建设再跃升
在南昌海立的生产车间内,机器人精准挥舞机械臂,AGV物流小车在产线间有序穿梭,3D视觉系统实时捕捉产品细节。
“作为首席质量官,我牵头建立了跨基地质量对标机制,定期通报质量指标,对重复性问题追责到人,推动质量管理水平持续提升。”该公司首席质量官陈亚柱表示,2024年公司空调压缩机产量达2872万台,同比增长42%。
为助力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南昌在全省率先试点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举办首席质量官沙龙、质量讲坛等活动,鼓励行业组织和专业机构开展首席质量官交流活动。截至目前,全市登记备案“首席质量官”2514名,规上企业覆盖率达80%。同时以质量奖申报促企业质量提升,以质量标杆引领更多企业追求卓越。目前,南昌市共有江西省省长质量奖组织奖8个、提名奖7个,处于全省第一方阵;南昌市市长质量奖组织奖7个、提名奖7个。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荣获第四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实现了南昌市该奖项零的突破,也是全省第一个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的制造业企业。
在质量服务领域,南昌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和需求,以联合共建为途径,逐步构建起“1+2+3+N”工作模式,即构建1张工作网、形成2个统一、确定三种模式、开通N种服务,该模式曾入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40个典型案例之一;在产业集聚区优化布局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35个,覆盖航空、电子信息等7条重点产业链,其中进贤县钢结构、南昌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2个站点获评省级星级站点,累计服务企业4800余家次。还与工商银行南昌分行等4家金融机构推出“质量贷”产品,举办“质量融资增信”专场推介会,截至目前,已向16家企业累计授信5.13亿元,支用达3.52亿元,有效助力企业将质量“软实力”转化为融资增信“硬资产”。
此外,在标准化建设上,南昌企业实力领跑全省,累计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3项、国家标准868项、行业标准131项、团体标准335项,建成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81个(其中国家级40个、省级41个),另有在建国家级试点项目7个、省级试点项目1个、省级示范项目1个及省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2个;认证服务领域成果同样突出,全市有效认证证书达19223张、占全省25.21%,不仅推动安义铝型材、进贤钢结构纳入省级小微企业认证提升试点并形成“培育—认证—提升”闭环,2025年还新增南昌县绿色食品产业集群试点,目前有机认证证书超120张,建成2个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区),切实带动农户增收。
解企业之难 营商环境再升级
“以前办理营业执照,要往各个县区的窗口跑;现在只需要向一个窗口递交材料就能办下来,非常方便!”江西益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胡春霞说。
胡春霞的真切感受,正是南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获得感的生动写照。“十四五”期间,南昌聚焦企业办事堵点难点,通过创新审批模式、规范市场竞争、优化监管方式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激发市场活力。截至2025年10月,南昌市经营主体总量达80.11万户,较2020年10月同比增长66.67%。
在市场准入便捷化方面,南昌推出多项创新举措:在全省率先开展大型企业分支机构、连锁门店营业执照集中申办试点,打破地域和层级限制,实现跨地区、跨层级统一办理。自2022年推行以来,已为益丰大药房、百盛餐饮等企业近300家连锁门店提供服务;在全国率先推行“审核合一、一人通办”登记模式,实现登记事项当场办理、简单事项即时办结,该模式还被《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1》收录推广;针对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等高频许可事项推出场景化服务套餐,材料精简率超50%,办理时效提升70%,有效破解了企业“准入易、准营难”的问题。
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南昌持续完善制度体系,制定《南昌市公平竞争审查抽查机制》等制度,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审查范围,将公平竞争审查纳入各项涉及经营主体政策出台的前置条件;严格落实反垄断“三书一函”制度,强化提醒敦促、抽查、约谈等机制,探索跨区域线索移送合作,确保审查制度长效化。“十四五”期间,累计对全市443件政策(事项)进行评估,梳理涉及经营主体经济活动的各类政策措施507件,修订和废止127件,为企业发展扫清制度障碍。
在让企业安心发展方面,南昌着力优化监管服务:全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运用提醒告诫、行政指导等柔性措施,迭代更新并出台行政执法减免责“四张清单”。依托南昌市法治护企“法码同行”信息化平台,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与入企服务。创新“三查”监管模式,对常规检查推行“预告式检查”、对行业突发事故及重大经营风险推行“预警式检查”、对企业主动预约的服务需求推行“体检式检查”,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此外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强化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大力推行双随机部门联合检查。
护民生之利 监管防线再织密
民生无小事,监管护万家。“十四五”期间,南昌市市场监管系统聚焦群众最关心的“舌尖安全”“用药安全”“计量公平”“放心消费”等领域,以精准化监管、暖心式服务为抓手,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
在“三品一特”安全监管上,南昌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建成1个市级衔接型、12个县级实施型食品快检技术机构,“十四五”期间累计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抽检14.37万批次。2021年,我市全面实施智慧药店建设工程,现有智慧药店1900余家,基本实现100%覆盖;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监管不松懈,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与隐患排查,严厉查处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等违法违规行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再升级,颁布实施《南昌市电梯安全管理条例》、建成南昌市电梯应急处置平台。
计量与价格监管直接关系百姓“钱袋子”,南昌紧盯贸易结算、能源消费等关键民生场景,针对电子计价秤、加油机、涉粮地磅、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强制检定器具开展专项检查,通过“计量保春耕护收粮”等行动覆盖集贸市场、商场超市、粮站粮库等经营单位,同时加强民用“三表”(水表、电表、燃气表)生产、检定、使用全链条监管,有序推动到期轮换,从源头确保计量公平精准。价格监管方面,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动态,重点紧盯节假日及重要民生商品价格,严防价格欺诈、哄抬物价等行为,维护市场价格稳定。
放心消费建设同样走深走实,南昌在全市范围内纵深推进“放心消费”行动,通过行政指导、政策激励、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经营者自愿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公示“守法经营、诚信践约、主动承担消费者权益保护主体责任”的承诺,鼓励其进一步作出“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先行赔付、假一赔十”等更高标准的服务承诺,并主动接入全国12315平台消费纠纷在线解决(ODR)机制。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并认定807家“放心消费承诺单位”、701家“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287家消费纠纷在线解决服务(ODR)企业。
下一步,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将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把全会决策部署细化为市场监管具体举措,全力推进“四个强市”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持续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全链条监管,坚决守住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等“三品一特”安全底线;精心谋划“十五五”规划,不断推进市场监管现代化,为全面落实省会引领战略贡献市场监管力量。